略過產品資訊
1 / 1

二○四六

夜行紀錄

夜行紀錄

定價 HK$127.00
定價 售價 HK$127.00
銷售額 售罄
結帳時計算運費
當第一道水柱高速射過來時,他糊塗了。
水,不知是不是又再一次引導他,前行。
——〈前行〉
 
歷史最快忘記的就是失敗者。
只有文藝,才是失敗者的天空與大地。
——〈小麻繩〉
 
  王德威專文導讀:驕陽烈日之下,這類的書寫未必可以發光發熱。但正因此,反而點出危機時刻的文學唯有以其「幽光」,傳遞出綿延不輟的能量。
 
  史書美:深具歷史意識和寓言性。
  董啟章:既為集體的時代、也為個體的生命作見證。
  楊佳嫻:沉默時代中啟示新生的可能。
  梁莉姿:以香港近年社會運動為概,不激狂,自有其姿態。
  葉梓誦:人物所誌下的故事,恰巧描畫了多向的網。
 
  《夜行紀錄》有羅貴祥一向的作品特色,
  包括德勒茲式的塊莖多元結構傾向,傾向探索幽微游移的欲望,
  營造虛擬世界與抽象思維,對古代文本進行重寫及文本互涉等,
  屬於需要解讀的多層次作品。
  另外,本書亦包納了一系列的社會背景小說,
  嘗試將二○一四年與二○一九年連繫思考,描寫了不同人群對運動的反應,
  並對於香港本土的身份認同、文化根源進行了藝術上的探索,嘗試走出困局,
  敘述看似冷靜,實則洋溢深情的盼望,同時具有思考上的先鋒性。
 
  「不,不完全是關於外在世界的。最重要是我們因此改變了。」
 
一致推薦
 
  王德威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
  史書美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比較文學系、亞洲語言文化系、亞美研究系合聘教授
  林雪平 文化評論人
  柳廣成 漫畫家
  梁莉姿 作家
  陳健民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客座教授
  陳慧 作家
  童偉格 作家
  黃崇凱 作家
  楊佳嫻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詩人
  葉梓誦 編輯
  董啟章 作家
  (按筆畫順序)
 
  史書美:羅貴祥的《夜行紀錄》是一個香港雨傘運動前後的人物誌,深具歷史意識和寓言性。但是這個歷史意識,倒不是激昂的,而是平靜的,最終歸宿於親情、愛情、與藝術。值得不斷細讀。
 
  董啟章:《夜行紀錄》中的短篇,令我想起《詩經》中的「國風」。這不單由於大部分篇章的題目都是兩個字——〈豫讓〉、〈走房〉、〈滅渡〉、〈同舟〉、〈牧魂〉、〈前行〉、〈魔道〉、〈遁土〉、〈秋刑〉——而且語感上也散發著某種古風,但小說在內容、意識和行文上,卻絕對是現代的。風者,是樂風,是民風,是情感的詠嘆,但也是諷喻、諷刺。連同〈小麻繩〉、〈夜行紀錄〉和〈啡色星期五〉,羅貴祥的小說是一輯當代的眾數和少數的民情紀錄,當中有直寫生命困惑和人際糾結的「賦」,也有大量意味深長但卻不動聲息的「比」和「興」——鈍劍、沉船、魚、鳥、畫、土地、廢村、房間、甬道、後樓梯、繩子、釘板、尾指……所有人事和意象都聞風而動,動而成風,既為集體的時代、也為個體的生命作見證。
 
  楊佳嫻:生活是每日重複往返的渡船,還是一趟可能捲入漩渦的旅程?當日常噴出淚煙,身體和思想相互尋找,文學是舵還是纜繩,或是令我們能海底行走呼吸的魔術?羅貴祥以靜抑筆觸寫香港人與城,沉默時代中啟示新生的可能。
 
  梁莉姿:《夜行紀錄》該是潮濕、疏冷、游離的,羅貴祥的文字如船,航向未知,時是島嶼,時是崖岸,更多是擺渡本身。在搖拽浮蕩中,它是橫向的,以宏觀的歷史為軸,用小說探尋本土身世;卻又溫熱而共情,其筆下人物況態則是縱向的,以香港近年社會運動為概,不激狂,自有其姿態,悄然漸落至深淵。如書中所寫,「沒有飄,但也可以有靜」,即如此細細編寫,一則則香港式寓言。
 
  葉梓誦:羅貴祥的《夜行紀錄》有種生活的實感,事情可以沒來由地發生,橫插進生命之中,把長久的穩固節奏打亂。遭逢變故的角色,則在喃喃的轉念之間,袒露內心幽微、溫柔,又時而齷齪的念頭,以一生積累的歷練,面對人際關係與社會環境的變異。小說角色擁有的經驗,往往來自與山野及水體間的互動。於此,自然不再是背景,不再是人類賴以取用的資源與工具,而是某種難以歸納、統攝、馴服之物,人必須以五官手足親身體驗,在一次次的相碰中求取開悟,它難窺全貌,卻如同地下蔓生的暗流水道一樣,開往諸個他方。人、自然和社會交匯相錯,共生催生變向,人物所誌下的故事,恰巧描畫了這張多向的網。

Materials

Dimensions

Care information

查看完整資訊

Image with text

Pair text with an image to focus on your chosen product, collection, or blog post. Add details on availability, style, or even provide a review.

Button label